得知自己荣获“四川省劳动模范”称号时,九三学社社员,四川省新万兴碳纤维复合材料有限公司研发部部长、高级工程师范云星正将精力全数投入实验室智能化改造中。他说:“真正的工匠精神不是摆在奖杯上给人看的,是实实在在抠出来的技术细节。”
2012年的盛夏,23岁的范云星走进一家初创企业的实验室。由于所学的生物工程与所从事的复合材料有着专业鸿沟,在当时的他看来,树脂基体配方如同密码,复合材料工艺好似迷宫,而国内外技术封锁更让研发举步维艰。
这个执拗的川南青年选择以最笨拙的方式突围。实验室的电子天平见证了他上千次的配方调试,烧杯中的树脂溶液记录着连续36小时的守候。当同期入职者因枯燥陆续离开,他却在浩如烟海的中外文献中披沙拣金,推演试验矩阵,制作三维数据模型。三年磨剑,玻璃棒搅断百余根,掌纹里沉淀着永不褪色的化学试剂,却淬炼出两项四川省科学技术成果鉴定的璀璨锋芒。
在范云星的实验室日志里,2015年3月14日的记录尤为醒目:“第427次正交试验,T800级碳纤维/环氧树脂预浸料拉伸强度突破2800MPa。”这组改写行业标准的数据,背后是连续72小时不眠不休的工艺攻关。同事们戏称范云星为材料界的苦行僧——为捕捉热压罐成型的最佳温度窗口,他曾在40℃的车间连续值守15个深夜;为攻克某型航空复合材料界面分层难题,他创造性地采用“锚定-渗透”双效界面增强技术。
正是这种近乎执拗的专注,让范云星所在公司的产品目录从最初的3个基础型号扩展至27个高端品类,其中4项产品攻克了行业技术难题。
作为乐山市人大代表和夹江县政协常委,范云星将科研人的严谨注入履职实践。为论证“成峨高速夹江支线”方案,他驱车200公里勘察地形;在“华头-峨眉旅游道路改造”提案中,他创新性提出碳纤维加固古桥技术。
“每个分子都有它的使命,就像科研路上的每个脚印。”如今,范云星的实验室里依然亮着长明的灯光。当问及下一个十年目标时,这位36岁的材料科学家望向窗外的峨眉群峰说道:“我们这一代科研人要让中国复合材料,站上世界之巅。”